台北/范博媛 責任編輯/曾以馨
循序漸進練習,補充足夠蛋白質上述的四個動作中,貓牛式與脊椎轉體能夠拉伸上背與頸椎,女神式及戰神式則能訓練下肢穩定,增進全身肌肉的質量與力量。」從三個面向進行評估臨床針對肌少症的診斷可從三個面向進行評估,分別是肌肉質量、肌肉力量與體能表現。
簡詠均醫師表示:「肌少症的症狀雖不明顯,但仍有前兆可循,包括行走速度減慢、腿部無力而需要扶手或助行器協助、反覆跌倒等。建議轉介做進一步的評估。2.脊椎轉體: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,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,一手扶靠椅背。這些情況容易造成長者自理能力下降,若自覺影響生活品質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斷。(圖片來源:台北慈濟醫院、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變瘦、走路變慢注意。
4. 戰神式: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,雙腳成弓箭步,眼睛正視前方2020年選舉泛綠整合成功,派出兩度拿下港湖議員最高票、有「吸票機」之稱的高嘉瑜挑戰李彥秀,這場新興政治明星與老將的對決,高嘉瑜以空戰打響聲量博得版面,加上綠白支持,以6706票、不到3%的些微差距,成功翻轉港湖區。營養師洪若樸說明,補湯多以肉類或內臟類為主要食材,都是屬於高膽固醇、高普林的食物,且富含飽和脂肪酸,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臟病、中風的風險,而高普林食物則容易引發痛風。
補湯的熱量都比較高,經常食用容易導致肥胖,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等慢性病的機率,而且補湯含有較多的蛋白質食物,在代謝後會產生較多的尿素、尿酸等廢物,也容易增加腎臟的負擔。除了常見的慢性病之外,特殊慢性的免疫系統疾病,例如:紅斑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乾燥症、僵直性脊椎炎、異位性皮膚炎等,這類病患的體質陰虛有火,對於溫補食物、羊肉、麻油等食物,更加需特別戒慎。而這類溫補料理,會使用大量肉類、油脂爆炒,再放入中藥材一起燉煮,為了刺激味覺與滿足口腹之慾,還會加入許多重口味的香辛料與豐盛的火鍋料。平補為主、溫補為輔由於每個人的飲食狀況、習慣不同,身體所缺乏、過剩的營養素也不同,最好針對體質、家族史,以及日常的飲食習慣,正確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,建議以當地、當季盛產食材入菜,「平補為主、溫補為輔」。
中醫師王心眉指出,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惡性腫瘤、腦血管疾病、慢性肝病、腎臟病等,中老年人有較高的罹病率,但近年來,也有年輕化的趨勢,臨床上,就有不少30多歲青壯年的慢性疾病患者。其中,火鍋料更有許多防腐劑、色素、甜味劑、鮮味劑等食品化學添加物。
(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。改善呼吸道慢性病患體質不過,對於呼吸道的慢性疾病,例如:氣喘、鼻過敏、晨起打噴嚏、鼻水流不止等過敏患者,以及偏氣虛的體質類型,婦科疾病,手腳冰冷、頭暈、氣血不足、慢性疲勞等患者,則是可以利用進補來改善體質,進而改善症狀。除此之外,食用時還會沾醬料,不知不覺已經攝入過多的油脂、鹽分、膽固醇及過多的熱量。文章也可以用聽的接近年底的這波冷氣團真的好冷,天冷人人都在瘋進補,好像一定得吃鍋羊肉爐、嗑個薑母鴨,才會讓身體暖呼呼,但每個人都需要且適合進補嗎?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、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認為,一般觀點認為,現代人營養充足,或許是不需要補,但其實翻開歷年營養調查會發現,很多人缺乏部分營養素,例如:奶類、鈣質、膳食纖維,因此,每個人都需要補,但補的是缺乏的營養素。
慢性病患不適合進補原則上,慢性病患者都不適合進補,一般人所認知的進補,就是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燒酒雞等食補料理,其實都是屬於溫補。天冷一直吃不飽好困擾,營養師盤點6種冬季必備燃脂食物,菠菜、魚肉都上榜。有慢性疾病的人,可以用進補來治病?慢性病相對於急性而言,是經過醫師診斷之後,需持續觀察、照顧與治療的疾病,雖然不會馬上危及生命,但是,卻會影響生活品質,需要更耐心仔細的自我照顧,因此,生活、飲食上有諸多的限制。程涵宇也提醒,慢性疾病患者進補時千萬要小心,舉例來說,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注意鍋物的湯、根莖類、中藥、肉類的份量。
而心血管疾病患者,則要注意過多的油脂、加工食品火鍋料。對於一般正常人已經是身體的負擔,更何況對慢性疾病族群來說,是很難承受的身體負荷,特別不建議慢性病患者食用坊間的溫補料理
除此之外,食用時還會沾醬料,不知不覺已經攝入過多的油脂、鹽分、膽固醇及過多的熱量。中醫師王心眉指出,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惡性腫瘤、腦血管疾病、慢性肝病、腎臟病等,中老年人有較高的罹病率,但近年來,也有年輕化的趨勢,臨床上,就有不少30多歲青壯年的慢性疾病患者。
王心眉提醒,進補並非盲目吃一般溫補料理,而是要請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,調配適當的中藥配方,才能合理、對症,藉由食補來治病。有慢性疾病的人,可以用進補來治病?慢性病相對於急性而言,是經過醫師診斷之後,需持續觀察、照顧與治療的疾病,雖然不會馬上危及生命,但是,卻會影響生活品質,需要更耐心仔細的自我照顧,因此,生活、飲食上有諸多的限制。平補為主、溫補為輔由於每個人的飲食狀況、習慣不同,身體所缺乏、過剩的營養素也不同,最好針對體質、家族史,以及日常的飲食習慣,正確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,建議以當地、當季盛產食材入菜,「平補為主、溫補為輔」。天冷一直吃不飽好困擾,營養師盤點6種冬季必備燃脂食物,菠菜、魚肉都上榜。(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延伸閱讀:。其中,火鍋料更有許多防腐劑、色素、甜味劑、鮮味劑等食品化學添加物。
而心血管疾病患者,則要注意過多的油脂、加工食品火鍋料。慢性病患不適合進補原則上,慢性病患者都不適合進補,一般人所認知的進補,就是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燒酒雞等食補料理,其實都是屬於溫補。
今天越晚越冷,下探10℃以下。改善呼吸道慢性病患體質不過,對於呼吸道的慢性疾病,例如:氣喘、鼻過敏、晨起打噴嚏、鼻水流不止等過敏患者,以及偏氣虛的體質類型,婦科疾病,手腳冰冷、頭暈、氣血不足、慢性疲勞等患者,則是可以利用進補來改善體質,進而改善症狀。
補湯的熱量都比較高,經常食用容易導致肥胖,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等慢性病的機率,而且補湯含有較多的蛋白質食物,在代謝後會產生較多的尿素、尿酸等廢物,也容易增加腎臟的負擔。文章也可以用聽的接近年底的這波冷氣團真的好冷,天冷人人都在瘋進補,好像一定得吃鍋羊肉爐、嗑個薑母鴨,才會讓身體暖呼呼,但每個人都需要且適合進補嗎?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、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認為,一般觀點認為,現代人營養充足,或許是不需要補,但其實翻開歷年營養調查會發現,很多人缺乏部分營養素,例如:奶類、鈣質、膳食纖維,因此,每個人都需要補,但補的是缺乏的營養素。
除了常見的慢性病之外,特殊慢性的免疫系統疾病,例如:紅斑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乾燥症、僵直性脊椎炎、異位性皮膚炎等,這類病患的體質陰虛有火,對於溫補食物、羊肉、麻油等食物,更加需特別戒慎。營養師洪若樸說明,補湯多以肉類或內臟類為主要食材,都是屬於高膽固醇、高普林的食物,且富含飽和脂肪酸,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臟病、中風的風險,而高普林食物則容易引發痛風。程涵宇也提醒,慢性疾病患者進補時千萬要小心,舉例來說,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注意鍋物的湯、根莖類、中藥、肉類的份量。食用後容易上火,可能會引發嚴重免疫反應,造成病情惡化,必須特別小心,吃補不但不能治病,反而會讓病情惡化。
對於一般正常人已經是身體的負擔,更何況對慢性疾病族群來說,是很難承受的身體負荷,特別不建議慢性病患者食用坊間的溫補料理。醫師盤點5種保暖小物,切記別長時間使用,別蓋電熱毯睡覺。
而這類溫補料理,會使用大量肉類、油脂爆炒,再放入中藥材一起燉煮,為了刺激味覺與滿足口腹之慾,還會加入許多重口味的香辛料與豐盛的火鍋料根據統計,台灣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%至10%,但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導致不易診斷,實際患病人口可能高於統計數據。
若握力和肌肉質量都低於標準,即為肌少症,而只要握力、肌肉質量和體能表現三者皆未達標且排除癌症、糖尿病等同樣會導致體重下降的危險疾病後,即診斷為嚴重肌少症。出院後,陳奶奶發現自己的體力明顯變差,不僅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,更是每走幾步就需要停下休息,遂在家人的陪伴下,來到門診。
3.女神式: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,雙腿打開,腳尖朝外側踮起。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為7%至10%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指出,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許多年長者的疾病也日益受到重視,肌少症即是一種伴隨老化所引起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疾病,可分為沒有特定因素影響,僅因自然老化所造成的原發性肌少症,以及因疾病、營養缺乏影響所導致的次發性肌少症。醫曝「致命徵兆」:小腿太細要當心。對此,簡詠均醫師提供四個「椅子瑜珈」動作,以協助陳奶奶提升全身肌肉的穩定。
在各項運動中,瑜珈雖屬於和緩運動的一種,但簡詠均提醒,過程中應保持循序漸進,初期先以每組2次的頻率練習,再視身體情況調整每組動作的次數,若脊椎情況較不穩定者應詢問專業醫師建議。對此,簡詠均提供四個「椅子瑜珈」動作,讓長者在安全的情況下,提高身體各方面的穩定性。
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、女性小於18公斤。文章也可以用聽的72歲的陳奶奶平時身體硬朗,每天早上都會走路到附近市場買菜,下午也會到公園散步,但日前卻因為肺部感染,住院治療近兩個月。
吸氣時,肩膀向後張,脊椎向上延伸。或五次起立坐下測試大於12秒,其中一項低於標準則可能為肌少症。